-
乔治城大学法学教授谈特朗普第二任期
最近美国法学界发生的一场风波,让我想起了威权体制下学术自由与司法独立的深层矛盾。这场风波的主角是乔治城大学法学教授Steve Vladeck。在美国联邦学会(Federalist Society)年度大会上,Vladeck 教授发表了许多重磅观点。 Steve Vladeck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法学教授,目前任教于乔治城大学法学院。他专攻联邦法院、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等领域。他出身于一个法律世家 – 他的祖母是著名的劳工权益律师Judith Vladeck,叔叔David Vladeck也是乔治城法学院教授。他曾在耶鲁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在多所顶尖法学院任教,包括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和美利坚大学法学院。
-
从网友来信看社会压力的临界点
最近一周内,中国社会接连发生三起重大暴力事件,这种密集程度在近年来实属罕见。珠海35人死亡的汽车冲撞事件、宜兴高校8人死亡的持刀伤人案、常德小学门口的汽车冲撞事件,仿佛一个接一个的警钟,敲响着社会危机的警报。 连环袭击时间线: 这些暴力事件的频发绝非偶然。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房地产泡沫破裂、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当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普遍感到绝望和无助时,极端事件就会如同火山喷发般此起彼伏。官方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手法颇具讽刺意味:快速封锁信息、清除悼念物品、限制媒体报道、压制公众讨论。这种”维稳至上”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在掩耳盗铃,把社会问题推向更深的地下。 在中国历史上,每逢王朝末期,往往都会出现类似的社会动荡征兆。从明末的张献忠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底层的绝望往往会以暴力的方式宣泄。今天,虽然时代变了,但人性并未改变。当普通人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公平正义时,社会的稳定就会受到根本性的威胁。 一个名为小王的网友,在“学习墙国”的电报频道 (https://t.me/xuexi_china) 写了一封信,他的故事让我深感触动,也让我再次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以下是来稿:
-
蓝天社区(Bluesky)的革命性特性及其影响
蓝天社区(Bluesky)在表面上提供了与X(前Twitter)相似的用户体验,但其背后的技术架构却代表了社会媒体的革命性转变: 蓝天社区的影响 对中文网络生态的影响: 对美国政局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总结 蓝天社区不仅仅是一个新兴的社会媒体平台,它代表了对当前互联网控制与数据私有化问题的一种回应。通过其去中心化的特性,Bluesky提供了一个用户可以自主控制体验、数据和内容的环境,这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信息控制相对严格的地区,如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其用户基数的增长,Bluesky可能成为未来中文网络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也可能在美国政局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中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
-
《时间的本质》:从计算的视角看时间
前言 在 Stephen Wolfram 的最新文章《On the Nature of Time》中,他从计算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科普,更是在挑战我们对时间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方式。我认为Wolfram的观点为我们理解现实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计算视角下的时间 Wolfram 提出,时间可以被视为宇宙状态的一系列计算规则的逐步应用[1]。这种观点建立在计算不可简化性之上,即对于许多系统,预测其未来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模拟其演化过程[1]。这意味着,时间的本质就是计算的推进。 观察者的角色 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深受我们作为观察者的局限性影响。我们是有限计算能力的实体,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因此我们感知到的时间是有方向的,是流动的[1]。这解释了为什么尽管在根本层面上可能存在多条时间线,但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一条。 多线程时间 Wolfram 提出,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时间是多线程的,有无数可能的历史路径[1]。但由于我们的认知局限,我们仅能感知到其中一条主线。 规则宇宙(Ruliad) 引入“规则宇宙”(ruliad)的概念,Wolfram 描述了所有可能计算过程的纠缠极限[1]。我们的时间感知来自于我们如何在这一宇宙中探索。 时间的本质与意义 Wolfram 认为,时间就是计算规则被不断应用的过程[1]。这个观点不仅为时间的单向性提供了解释,还对时间旅行、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等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 结语 Stephen Wolfram 的这篇文章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对哲学和物理学的深层思考。从计算的角度看时间,揭示了我们对自然界理解的局限性,也提示了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对于我们这些关注技术和社会问题的个体来说,这样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也让我们反思技术在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力。 Wolfram 的工作提醒我们,世界远比我们所见的要复杂,而时间或许是理解宇宙的最深刻的密码之一。在这个信息时代,掌握计算的工具和理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理解我们所处宇宙的关键。 参考资料[1] https://writings.stephenwolfram.com/2024/10/on-the-nature-of-time/[2] On the Nature of Time—Stephen Wolfram Writings 通过这样的博文,我希望能激发大家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并从编程和计算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
-
一体两面:为何东德总是“异类”?
从历史的深渊探寻今日德国政治文化的分裂 近日,历史学家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在其客座评论中指出,尽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欧洲的民主稳定性名列前茅,但这种稳定需要更细致的解读。尤其是,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其内部的政治文化裂痕时,情况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 德国的“分裂基因” 自二战后,德国不仅在地理上被一分为二,其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也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西德在盟军的引导下,逐步建立了自由民主的体制,而东德则在苏联的掌控下,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段历史造就了两种政治文化的对立:西部在民主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而东部则在集权统治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那么西方式的“民主”理解。 历史的回音 Winkler 教授指出,东德人民不仅在战后成为实际上的战败者,而且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缺乏与纳粹历史进行彻底公开讨论的空间。尤其是大屠杀这样的人类罪行,在东德被刻意边缘化,这导致了在处理自身历史问题上的严重滞后。这种滞后性让旧有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对西方民主的怀疑得以在暗处存续,今日的 AfD 正是在这块土壤上收获其选票。 “二等公民”的怨念 这种感受早在冷战期间就已萌生。在东德,许多人感觉自己被视为“二等德国人”,这种心理不仅滋生了对西德的不满,也为今日的政治极端主义提供了情感基础。PDS、NPD 到今天的 AfD,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这一情绪。 对俄罗斯的不同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东德对俄罗斯的态度也与西德不同。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历史的亲近感,更是由于对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行为的不同解读。东德后代中对普京的政策的容忍度明显高于西方,这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解决之道:直面历史,直面现实 Winkler 强调,仅仅批斗 AfD 和 BSW 无济于事。要根治这股逆流,必须深入到问题的根源。教育、启蒙、公开的历史对话,这些才是克服德国内部政治文化分裂的长久之计。所有民主党派都应勇于面对这一挑战,而不是仅仅在选举时才想起这片土地上的人心。 结语 德国的故事提醒我们,国家的统一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心灵和认知的融合。德国的两部分在历史、文化、和政治认同上的差异,远比地图上的疆界复杂和深刻。今日的分裂迹象,是对整个德国政治体系的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更是长时间的、深入的文化和教育工作。
-
what is cnn, how to forecast with 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image processing, but they have also emerged as powerful tools for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In the context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CNNs can effectively extract features from sequential data to make predictions. CNNs operate by applying convolutional layers that can capture spatial information in image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