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本质》:从计算的视角看时间

    前言 在 Stephen Wolfram 的最新文章《On the Nature of Time》中,他从计算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科普,更是在挑战我们对时间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方式。我认为Wolfram的观点为我们理解现实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计算视角下的时间 Wolfram 提出,时间可以被视为宇宙状态的一系列计算规则的逐步应用[1]。这种观点建立在计算不可简化性之上,即对于许多系统,预测其未来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模拟其演化过程[1]。这意味着,时间的本质就是计算的推进。 观察者的角色 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深受我们作为观察者的局限性影响。我们是有限计算能力的实体,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因此我们感知到的时间是有方向的,是流动的[1]。这解释了为什么尽管在根本层面上可能存在多条时间线,但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一条。 多线程时间 Wolfram 提出,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时间是多线程的,有无数可能的历史路径[1]。但由于我们的认知局限,我们仅能感知到其中一条主线。 规则宇宙(Ruliad) 引入“规则宇宙”(ruliad)的概念,Wolfram 描述了所有可能计算过程的纠缠极限[1]。我们的时间感知来自于我们如何在这一宇宙中探索。 时间的本质与意义 Wolfram 认为,时间就是计算规则被不断应用的过程[1]。这个观点不仅为时间的单向性提供了解释,还对时间旅行、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等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 结语 Stephen Wolfram 的这篇文章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对哲学和物理学的深层思考。从计算的角度看时间,揭示了我们对自然界理解的局限性,也提示了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对于我们这些关注技术和社会问题的个体来说,这样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也让我们反思技术在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力。 Wolfram 的工作提醒我们,世界远比我们所见的要复杂,而时间或许是理解宇宙的最深刻的密码之一。在这个信息时代,掌握计算的工具和理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理解我们所处宇宙的关键。 参考资料[1] https://writings.stephenwolfram.com/2024/10/on-the-nature-of-time/[2] On the Nature of Time—Stephen Wolfram Writings 通过这样的博文,我希望能激发大家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并从编程和计算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

  • 一体两面:为何东德总是“异类”?

    一体两面:为何东德总是“异类”?

    从历史的深渊探寻今日德国政治文化的分裂 近日,历史学家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在其客座评论中指出,尽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欧洲的民主稳定性名列前茅,但这种稳定需要更细致的解读。尤其是,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其内部的政治文化裂痕时,情况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 德国的“分裂基因” 自二战后,德国不仅在地理上被一分为二,其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也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西德在盟军的引导下,逐步建立了自由民主的体制,而东德则在苏联的掌控下,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段历史造就了两种政治文化的对立:西部在民主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而东部则在集权统治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那么西方式的“民主”理解。 历史的回音 Winkler 教授指出,东德人民不仅在战后成为实际上的战败者,而且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缺乏与纳粹历史进行彻底公开讨论的空间。尤其是大屠杀这样的人类罪行,在东德被刻意边缘化,这导致了在处理自身历史问题上的严重滞后。这种滞后性让旧有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对西方民主的怀疑得以在暗处存续,今日的 AfD 正是在这块土壤上收获其选票。 “二等公民”的怨念 这种感受早在冷战期间就已萌生。在东德,许多人感觉自己被视为“二等德国人”,这种心理不仅滋生了对西德的不满,也为今日的政治极端主义提供了情感基础。PDS、NPD 到今天的 AfD,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这一情绪。 对俄罗斯的不同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东德对俄罗斯的态度也与西德不同。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历史的亲近感,更是由于对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行为的不同解读。东德后代中对普京的政策的容忍度明显高于西方,这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解决之道:直面历史,直面现实 Winkler 强调,仅仅批斗 AfD 和 BSW 无济于事。要根治这股逆流,必须深入到问题的根源。教育、启蒙、公开的历史对话,这些才是克服德国内部政治文化分裂的长久之计。所有民主党派都应勇于面对这一挑战,而不是仅仅在选举时才想起这片土地上的人心。 结语 德国的故事提醒我们,国家的统一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心灵和认知的融合。德国的两部分在历史、文化、和政治认同上的差异,远比地图上的疆界复杂和深刻。今日的分裂迹象,是对整个德国政治体系的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更是长时间的、深入的文化和教育工作。

  • what is cnn, how to forecast with 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image processing, but they have also emerged as powerful tools for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In the context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CNNs can effectively extract features from sequential data to make predictions. CNNs operate by applying convolutional layers that can capture spatial information in images, and…

  • 习近平的权术与中国的未来

    大家好,俺是编程随想。今天俺要聊聊习近平的权术以及他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最近有不少关于习近平的讨论,俺也想分享一些俺的看法。 习近平的权术之道 习近平自上台以来,展现了高超的权术手段。他通过反腐运动清除异己,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反腐不仅打击了贪腐官员,还赢得了一部分民心。习近平还通过军改,打破了胡锦涛时代的九龙治水局面,进一步集中权力。 习近平的权术不仅体现在国内,还在国际上展现了强硬的姿态。战狼外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看似对外强硬,实则是对内的政治表演,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巩固政权。 维护政权的妙招 习近平在维护政权方面可谓步步为营。他懂得妥协,在修改宪法时强调反个人崇拜,达到了修宪的目的。他还通过限制网络舆论,打压公民社会,确保了中共的统治稳定。 疫情期间的封控措施虽然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害,但从维护政权的角度来看,却是妙招。封控不仅控制了疫情,还限制了高官的行动,确保了二十大的顺利进行[1]。 未来的预测 根据俺的观察,习近平在二十一大上肯定会连任,继续执政到2032年。之后,他可能会推出一个类似华国锋的接班人,维护他的政治遗产。到二十三大时,可能会有一个改革派领导人上台,重新评价习近平,进行一些小幅度的改革。 然而,这种左倾右摆的政治循环,最终可能导致中共在建国100年左右面临政治经济危机,甚至可能灭亡。 俺的结论 习近平的权术手段确实高明,但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来看,他的政策大多是损招。中共在维护政权方面没有犯错,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却步步全错。未来的中国,可能会在这种溃而不崩的状态下继续挣扎。 俺希望大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现实,做好自己的选择。无论是继续留在国内,还是选择移民,都要尽可能开开心心地活着,过好自己的日子。 以上就是俺对习近平权术和中国未来的一些看法。

  • 地球磁场、太阳风暴与极光的奇妙舞蹈

    在这篇博客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磁场如何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的影响,以及这一切如何与圣经中关于太阳和地球的描述相联系。我们还会讨论极光这一壮观现象,它不仅是自然界的壮丽展示,也是地球磁场与太阳风暴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 地球磁场:自然界的保护盾 地球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铁和镍的对流运动产生的电流生成的。这个磁场从地球内部延伸到外太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性“保护泡泡”,称为磁层18。这个磁层对抗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太阳风,以及更为危险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9。当这些带电粒子遇到地球的磁场时,大部分会被偏转,少部分会沿着磁场线进入地球的高层大气,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美丽的极光1,2。 极光:太阳风暴的彩色笔触 极光,或称为北极光(Aurora Borealis)和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是地球磁场与太阳风暴相互作用的直观展示2。当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与地球磁场相遇时,这些粒子会沿着磁力线向地球两极移动,并在极地大气中与氧气和氮气分子碰撞,释放出光能,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极光2。 “天空传出它的声音,这声音遍及大地的四极。神在天上为太阳安设帐幕;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像勇士欢然奔路。它从天这边出来,绕到天那边,没有一物能躲藏不受它的热气。” 《诗篇》19:4-6 在圣经《诗篇》19:4-6中,描述了太阳的运行轨迹,这可以被视为对天文现象的一种古老解释。太阳被描绘为在天空中自由奔跑的勇士,显示了其强大的能量和存在的重要性5。这段经文生动地描绘了太阳强大而光辉的形象,仿佛它是天空的主宰,无所不至。这与科学上太阳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尽管表达方式更具诗意。 《约伯记》26:7提到了地球的悬浮状态: “祂将北极铺张在空中,悬挂大地于虚空。” 这可以被看作是对地球悬浮在太空中的一种古老理解5。虽然这与现代科学的描述不完全相同,但这种描述触及了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奇妙之处。这与现代科学的认知惊人地一致,即地球在空间中并无可见的支撑,悬浮在宇宙中。这种表述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显得非常先进,因为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被某种物质所支撑的。 古老的文本,如圣经,虽然不是科学教科书,但其中的某些描述令人深思,与现代科学知识产生了有趣的对话。这种跨时代的对话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这些古文本的理解,也促使我们思考科学与信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和谐共存。 地球磁场:一种持续的奇迹 地球磁场的存在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奇迹,因为它不仅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直接伤害,还维持了地球表面的生命适宜环境。没有这层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会因为太阳的强烈辐射而无法存活918。 结论 通过科学和圣经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复杂而美丽的关系。地球磁场不仅是科学上的保护屏障,也可以被视为是上帝创造的奇迹,保护着他所创造的生命。极光则是这种神奇相互作用的可见证据,提醒我们宇宙中存在的力量和美丽。希望这篇博文能够启发大家对自然界的更多思考和探索。

  • 转载:向量数据库

    也许你最近可能听过这样的新闻,某向量数据库的初创公司刚写好 PPT,就获得了几千万的投资,某公司的开源的向量数据库因其代码的简陋而登上了 Hackernews 等等。在过去几个月时间中, AI 应用的发展如火如荼,带动了 AI 应用技术栈上下游的火爆,而向量数据库就是其中最热门的之一。 笔者最近因为开发 ChatFiles 和 VectorHub 两款开源项目的需要从而对向量数据库(Vector Database)进行了学习,在对主流的向量数据库和搜索算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后,笔者决定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一篇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Follow Me On Instagram

@WillamSmith

This is how it all started…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Maecenas sed fringilla velit, eget pulvinar lacus. Nulla risus nunc, accumsan eget eros eu, finibus efficitur leo. Fusce eget vehicula est, ac auctor augue. Praesent tincidunt non nulla eu aliquet. Mauris libero nisl, pellentesque et consectetur vitae, pulvinar eget massa. Quisque non pharetra ex. Nam quis ipsum luctus, consectetur elit nec, interdum justo. Vivamus ac cursus purus. Pellentesque in justo mauris. Vivamus vitae imperdiet nisl. Ut eget leo sollicitudin, rutrum est id, sagittis turpis.

Quisque iaculis rhoncus sem et elementum. Nullam non ante consequat, aliquet sapien at, tincidunt elit. Aliquam pharetra lobortis lorem, ac scelerisque metus pretium quis. Maecenas vitae dui vel tellus viverra tincidunt in et quam. Aliquam sed urna id lacus tempor mollis vel nec nisi. Phasellus sed urna nec ligula egestas accumsan sed eu ante. Mauris sit amet nisi lorem. Curabitur feugiat ante sed eros tincidunt, ac facilisis enim iaculis. Nulla sodales ac lectus sit amet dictum. In volutpat urna vel leo egestas sagittis. Praesent ornare vulputate massa, non bibendum libero egestas in. Suspendisse semper, ante et faucibus aliquam, risus ligula bibendum eros, id varius lacus eros nec leo. Sed sit amet nibh in lorem ornare congue. Mauris nec massa auctor, interdum erat vitae, tristique tortor. Aliquam accumsan nec velit ut volutpat.

William Smith

Writer & Journalist